10时31分,红谷滩区机动车在途量1.2万辆,拥堵指数1.34;全市昨日出行车辆72.6万辆……11月25日,记者来到南昌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从后台系统选中城市大脑“交通不限行”场景,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行状况便呈现在大屏之上。
自从南昌城市大脑建设以来,我市10月交通拥堵指数比9月下降了4%,10分钟以上交通事故数量下降了46.44%,车速提升了3.67%。
今年以来,我市将“城市大脑”建设定位为“一把手”工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体系、推进重点项目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城市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南昌提速、增长、升级。
活用数据资源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如果把各部门比喻为人的手脚,那么城市大脑要做的就是指挥协调。实现城市大脑的功能,关键就在于利用好数据资源。”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李鑫介绍说,南昌城市大脑在国内首次采用“飞天云+鲲鹏处理器+中枢”全国产化体系构建大规模云平台计算、存储环境,只用15天时间就完成了软硬件适配和平台部署,创造了同类平台部署的新速度。
南昌城市大脑试运行以来,已打通53个市直部门、11个省直部门,实现了20多亿条数据的共享协同,推动业务协同,开发出多类应用场景,有力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城市大脑最关键的就是通过数据中枢实现了对各部门数据的实时共享,各个部门通过API接口将应用场景所需的数据自动流转至我们的中枢,中枢再派到具体的“神经末梢”,实现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李鑫说。
治堵扶贫创文因城因地制宜
日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年度颁奖典礼上,南昌城市大脑“文明创建不下线”斩获世界智慧城市大会中国赛区创新理念大奖。这是南昌首次摘得全球智慧城市领域殊荣。
“文明创建不下线”应用场景对接了南昌市公安天网,可以通过摄像头获取市容环境重点区域图像,并通过AI识别技术抓取不文明图像,基于后台算法及综合分析实时智能分析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等方面存在的占道经营、游摊小贩、垃圾乱堆、机动车乱停乱放、行人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真实反映城区创建工作水平及短板弱项,辅助城市管理者合理调配资源。
作为“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场景试点地之一,医院抚河院区停车场开展了“无杆化”改造,实现了车牌自动识别、道闸无人收费、车辆自由进出。数据显示,该院抚河院区医护人员停车满足率由10%提升到75%,院区停车位平均周转率由1.5提升到3.5,周边诱导范围内停车位平均周转率由1.75提升到2.26。同时,实行“先离场后付费”后,车辆离场时间由原来的58秒缩短到了3.2秒,车辆驶离停车场不再排队,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目前,全市已有90个停车场、个停车位接入城市大脑。未来,将逐步实现全市停车“一平台”、停车数据“一张网”、停车治理“一盘棋”。
城市有“大脑”,治理更“聪明”。如今,南昌城市大脑一期已建成了南昌城市大脑客户端。在上线的六大应用场景中,既有“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先看病后付费”两个杭州落地的经典应用,也有“南昌交通不限行”“扶贫不落一人”“优惠政策直达”“文明创建不下线”等南昌特色的创新场景。未来将会有更多便民应用场景,在南昌城市大脑不断“生长”,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功能随需至善完善数字赋能
“一边提供应用,一边接受反馈。”南昌城市大脑一期上线试运行以来,破解了诸多城市运行症结,但在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扶贫不落一人”政策兑付应用场景中,虽然实现了低保数据与户籍、婚姻、殡葬、工伤、残疾人证等信息实时比对,但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对保障对象的收入、金融、资产等数据掌握不全、更新不及时,动态识别的手段还有待提升。“建议进一步推动部门协同、数据互通,促进纳税信息、工商登记、车辆信息、房屋产权、养老金等数据互通共享、协同比对,不断健全完善南昌市低保群众的实时监测反馈机制,实现兜底保障更加精准高效。”市民政局局长邹晓东表示。
“城市交通是系统工程,而前端智能感知是基础。通过部署前端智能感知设备,可大规模汇集城市道路流量、车辆运行等数据信息,从而为交管各类业务应用、研判分析等提供数据和算法支撑。”市交管局局长汪勇建议,将智慧交通纳入城市大脑总体布局,以南昌智慧视觉创新为契机,加快完善我市道路、桥梁、高架、快速路等外场智能感知设备建设,为南昌智慧交通奠定智能基础。(记者黎姿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