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杭州是“城市大脑”的诞生地,对标“杭州模式”,南昌建设“城市大脑”,怎么干?9月13日,我市召开“城市大脑”建设动员大会,明确建设实施总体方案,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杭州和南昌“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作了专题讲座。结合南昌实际,围绕“五城”建设,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治理能力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南昌“城市大脑”将打通城市数据,让城市管理更智慧。
杭州经验
“城市大脑”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支撑经济、社会、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开放式智能平台,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综合应用工具。它能整合汇集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在城市治理领域进行融合计算,实现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城市病”治理等功能。
杭州“城市大脑”将算力介入城市治理,在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情况下,通过算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通过“城市大脑”建设,杭州市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绿色发展、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方面得到巨大提升,从年起步,历经四年推出包括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1.2亿条。杭州在大数据助力下,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从“治堵切题”到“治城深化”再到“治疫升华”
为什么要建城市大脑?最早源自城市治理中的堵点。彼时,杭州是座名副其实的“堵城”。有数据显示,当时杭州城市快速路处于严重拥堵状态下的时间跨度长达10小时,市中心经常处于严重拥堵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曾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南极到北极,而是从红绿灯到交通摄像头,它们在同一根杆上,但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摄像头看到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红绿灯的行动。”数据不通则交通不畅,既加大城市运营成本,也影响群众的生活品质。城市大脑要做的,其实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利用丰富的城市数据资源,对城市进行全局的即时分析,从而有效调配公共资源,不断完善社会治理。
正是从“数字治堵”入手,杭州先行试点城市大脑,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推出的“延误指数”,通过车辆全样本分析、数据全流程监管,让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算法越来越“聪明”。通过“城市大脑”,杭州在百城拥堵指数中的排名已从年的前三位降至第三十五位。在杭州,城市大脑从摄像头得到了即时交通流量,第一次让城市的交通信号灯能根据即时流量,优化路口的时间分配,提高交通效率。同时,依靠计算机视觉分析能力,利用每一个交通摄像头对道路进行即时交通体检。一年后,在试点区域,与交通数据相连的个信号灯路口,通行时间缩短15.3%。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次以上,准确率达92%,大大提高了执法指向性,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城市大脑的迭代升级也推动了杭州交警警务机制的改革。例如,年4月,杭州公安交警部门专门建立信号配时中心,接管了杭州市区路口个交通信号灯,打破了辖区界限,加强了区域统筹。另外,杭州公安交警部门新成立了交警机动队,归属指挥情报中心直接调度,第一时间快速处置城市大脑发现的各类警情,不仅丰富了勤务层次,而且提高了处置效率。
城市治理最需要解决什么、群众最希望什么,就谋划、推出什么。“治堵”初显身手之后,杭州城市大脑继续向“数字治城”发展,其创新成果相继应用于城市街区治理、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自助办理入住、便民出行、智慧停车……杭州城市大脑在不断完善顶层构架基础上,向老百姓提供更具有体验感和价值感的场景应用,且不断推陈出新、持续迭代。
近期,杭州城市大脑便捷停车系统将推出一个新的停车应用场景——例外停车场。去年7月,杭州城市大脑便捷停车系统推出“先离场后付费”服务,实现“一次绑定、全城通停”,即停即走。但是,很多商场内会派发停车优惠券,在“先离场后付费”系统中,无法用停车优惠券抵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例外停车场”功能即将上线,启用该功能后,车主就可以暂时停用“先离场后付费”系统,改选用人工通道使用优惠券支付停车费,支付完成后,又恢复到“先离场后付费”系统以便下次使用。
由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实施的“城市大脑卫健系统”舒心就医场景建设进展顺利。患者可以在就诊结束后在院内一次性自助付费,也可以回家通过手机支付医药费。市民通过阅读自助机挂号或报到环节、“健康杭州”